【兀自词语解释】“兀自”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定的语义和使用场景。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理解古典文学或某些方言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语解释
词义解析:
- 兀自:意为“独自、独自地”或“自顾自地”。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进行某种行为或状态。
- 结构分析:“兀”本义为“高耸、突出”,引申为“单独、独立”;“自”为“自己、自身”。合起来表示“独自地、自顾自地”。
用法举例:
1. 他兀自坐在角落里,不与人交谈。
2. 花朵兀自开放,无人欣赏。
3. 她兀自思索着过去的事情,神情恍惚。
二、总结对比表
词语 | 拼音 | 词性 | 本义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兀自 | wù zì | 副词 | 单独、独立 | 自顾自地、独自地 | 古文、文学、方言 | 他兀自坐在角落里。 |
三、词语辨析
- 与“独自”的区别:
“兀自”更强调一种无意识或无目的的“独自”状态,而“独自”则更多指有意识地选择单独行动。
- 与“自己”的区别:
“自己”是代词,强调动作的主体;“兀自”是副词,强调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四、语言风格建议
由于“兀自”属于较为书面化或古风化的表达,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若需在现代文章中使用,可适当搭配语境,使其自然融入文中,避免显得突兀。
五、结语
“兀自”虽非常用词,但其独特的语义和风格使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或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