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矮星和红矮星的区别(黄矮星)
黄矮星,是主序恒星的一种,其质量为太阳的1.0到1.4倍,光谱分类多为G型。
我们的太阳,便是一颗黄矮星。
每颗黄矮星的主序寿命约为100亿年,在这段时间,黄矮星会透过内部的核聚变,把氢聚合成氦,当它们的氢快要耗尽时,便会脱离主序阶段,其自身开始膨胀,并会胀大至原来体积的多倍,成为红巨星,并开始燃烧氦。
位于猎户座的参宿四,便是一颗红巨星。
当红巨星不能再燃烧氦时,便会抛出外层的气体,这些气体成为行星状星云,而内核则塌缩成高密度的白矮星。
黄矮星的表面温度介乎5,400到6,000 K之间,每秒钟会把数百亿吨氢聚合为氦,当中有数亿吨的质量转化为能量。
一类低光度、高温度、高密度的恒星,其半径接近行星,质量最高可达太阳的1. 44倍,而密度高达105~107克/厘米3、磁场强度高达105~18高斯,它们在赫罗图上占据主星序左下方的相当广阔的区域,因其颜色呈白色,故称白矮星。
属于演化到老年期的恒星,这时恒星的核能接近枯竭,内部温度达到极高,高温促使恒星外部发生大爆发,致使抛射大量的物质,最后剩上密实的核,如果这个核的质量小于1.44倍太阳质量则形成白矮星。
白矮星是由完全电离了的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目前已发现一千多颗,占全天恒星总数的3%,理论分析它应占恒星总数的10%。